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日前发布“202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告”,公司四项主持成果获奖。倪宝玉教授牵头完成的《恶劣海况下海洋工程船非线性水动力载荷预报和高效避碰/减摇技术》获一等奖;任慧龙教授牵头完成的《三体船波浪载荷预报与结构响应分析技术研究》、郭君教授牵头完成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新型试验技术》、郭春雨教授牵头完成的《船舶推进节能装置及喷水推进器水动力特性跨尺度预报分析系统》获二等奖。2021年学会科技奖共评审出授奖项目95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42项。
《恶劣海况下海洋工程船非线性水动力载荷预报和高效避碰/减摇技术》项目针对恶劣海况下海洋工程船安全运行的行业重大需求,开展了恶劣海况下海洋工程船载荷预报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突破了海洋工程船非线性水动力载荷预报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基于旋涡生成/脱落精细模拟的海洋工程船高效减摇预报技术,提出了基于气泡边界元模型的海洋工程船气隙载荷模拟技术,发明并研制了新型高效避碰和减摇装置。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深水PSV、深水通用型FPSO等,保障相关装备在恶劣海况下仍可精确作业,支撑了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田—陵水17-2气田的开发,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船技术水平,促使我国海洋工程船作业海况由中低海况向高海况的迈进。
《三体船波浪载荷预报与结构响应分析技术研究》项目针对我国高速三体船结构设计的重大需求,系统地研究了高速三体船波浪载荷与结构响应特性,重点突破了三体船三维波浪载荷计算、连接桥砰击载荷预报、三体船波浪载荷和连接桥砰击载荷模型试验、三体船结构强度评估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三体船波浪载荷计算软件,建立了高速三体船结构强度评估方法,形成了中国船级社高速三体船结构强度评估规范和指南。本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三体搜救艇、多用途三体舰船,三体管线巡检船等船型,保障了多型海军和民用舰船设计研制任务,有效支撑了我国三体船型的研发和实际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新型试验技术》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振动与冲击领域的动力学试验工程需求,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试验装置及试验测试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研制了舰载设备冲击考核新型试验平台、解决了多型重点装备抗冲击考核的技术难题;形成了船舶低频冲击环境应变法测试技术,开发了测试软件,大幅提高船舶低频冲击环境测试效率;形成了船舶设备振动多激励载荷识别技术,有效提高了复杂结构载荷识别精度和效率。本项目成果已经成果应用于燃气轮机等重点设备冲击考核、实船海上试验等重大工程任务中,大幅提高了相关冲击与振动试验的测试范围、精度和效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船舶推进节能装置及喷水推进器水动力特性跨尺度预报分析系统》项目瞄准船舶航运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针对现有船舶推进与节能装置水动力性能预报与测试分析中面临的船舶节能措施效果受限、特种推进快速性预报体系尚不完善、水池模型节能评估手段极具局限性等困境,开展了基于先进测试技术的船舶节能装置及喷水推进器的水动力和精细流场试验、节能装置的水动力性能跨尺度分析和外推换算方法、喷水推进船自航和流场特性的尺度效应、实海域船舶测试技术等相关研究,突破了船舶节能装置与特种推进器的高精度和高效率水动力性能预报、多参数与跨尺度试验测试分析等重大技术难题,构建了集数值仿真预报、物理水池测试、实海域测试分析功能于一体的船舶推进节能装置及喷水推进器跨尺度测试分析系统,为我国船舶推进节能装置及喷水推进器的设计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力提升了国内水动力推进节能装置及特种推进器自主开发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设立的,经科技部登记核准而设立的,主要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撰文:倪宝玉、李辉、郭君、孙聪、杨衡
排版:傅昱晓
责编:杨衡
审核:孙龙泉